生態 | 調水十八年 戈壁現碧波
重生的居延海。額濟納旗水務局供圖
不久前,位于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延遺址黑城附近、600多年未進水的黑河古河道成功實現輸水。 黑河調水18年來,額濟納這片土地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記者驅車來到位于額濟納旗的東居延海湖畔,極目遠望,碧波蕩漾。 眼前的景象,讓人很難相信,這里曾經是我國西部繼羅布泊之后的第二大干涸湖。是什么讓曾經干涸的居延海重新煥發生機?
2000年起啟動黑河干流水量調度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發源于祁連山中段,全長900多公里,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最終匯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緣的兩片戈壁洼地,形成東、西兩大湖泊,西湖即西居延海,東湖即東居延海,兩湖總稱居延海。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黑河中游地區大規模農業開發,用水量不斷增加,致使黑河下游到額濟納的水量逐年減少,出現了多年的斷流。”額濟納旗水務局水利工程管理站站長高金玉告訴記者。
失去了黑河水的滋養,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東居延海干涸,這里也成了我國西北、華北等地區的沙塵策源地。
“那時牧民們喝水都成了大問題,只能超量開采地下水,許多井都干涸了。”在額濟納旗賽漢陶來蘇木干了21年蘇木達(相當于鎮長)的達布西拉圖老人說。
2000年6月,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了黑河流域管理局,正式啟動黑河干流水量調度、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2000年8月21日,黑河歷史上實現了第一次跨省區調水,從位于甘肅張掖的黑河中游調水,保證下游內蒙古額濟納旗的用水、地下水補充及生態恢復。
2002年7月,經過科學細致的規劃,甘肅、內蒙古兩省區關閉了黑河沿線60多個引水口,滾滾黑河水向東居延海奔騰而去,這片干涸了十年之久的“死海”逐漸又獲得了生機,當年水面即超過20平方公里。
“2004年,黑河水量調度由應急轉為常規、由半年轉為全年,2008年,由常規調度轉向生態水量調度并延續至今,即不允許農業灌溉,只允許生態用水。”額濟納旗水務局副局長石玉軍表示,最終黑河調水為額濟納綠洲生態恢復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讓有限水資源發揮最大生態效益
黑河水資源十分珍貴,如何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呢?
石玉軍介紹,額濟納旗將草場劃分為綠洲核心區、生態脆弱區和綠洲邊緣區,采取“集中調水、分區輪灌”等方法,在春季植被返青生長需水時期,集中調水灌溉綠洲核心區的林地和草場,并向東居延海輸水,確保沿河兩岸的綠洲核心區植被得到有效灌溉。在夏秋季節,額濟納旗則向生態脆弱區和幾十年未得到有效灌溉的綠洲邊緣區集中調水。
“過去我家的草場是光禿禿的戈壁,兔子跑過去一眼就能看到,如今有了水,家里種了7萬多畝的梭梭,現在梭梭樹長得都快一兩人高了,別說兔子了,就是駱駝走進去都快找不到了。”家住賽漢陶來蘇木孟格圖嘎查的牧民巴特爾說。
高金玉告訴記者,每年調水期開始前,旗里都會嚴格要求全旗沿河各蘇木、鎮及時開啟各節制閘,關閉進水閘,不得引水灌溉農田或飼草料地。
據統計,黑河調水18年來,額濟納地下水位與調水前相比,上游回升0.5米,中游回升0.42米。草場植被蓋度較調水前提高了18.3%。黑河沿河兩岸近300萬畝一度瀕臨枯死的胡楊、檉柳得到了搶救性保護,以草地、胡楊林和灌木林為主的綠洲面積增加了100余平方公里。
黑河水來了,生態好了,鳥兒多了
“居延海剛有水的時候,一株蘆葦上10個枝子也就兩三個冒葉子。”居延海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站長范建利回憶道,“現在水域面積越來越大,蘆葦、紅柳等植被恢復了10萬畝、長勢喜人。”
據介紹,自2000年實施黑河水量統一調度以來,調入額濟納旗境內水量共計109.32億立方米,東居延海累計調入水量9億立方米,連續14年不干涸,水域面積常年保持在40平方公里以上,最大水深2.6米左右,平均水深1.6米左右;西居延海先后9次進水,黑河流入西居延海的支流西河下游的地下水位回升,潤澤周邊,沙塵天氣次數明顯減少;黑河下游額濟納綠洲區內的19條支流總長約1105公里的河道得到了浸潤,河道斷流天數逐年減少,2017年353天來水,基本實現全年不斷流。
如今,居延海濕地的鳥類已由2010年的14種、幾千只增加至目前的84種、3萬多只,最大種群雁類已達3000多只,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遺鷗等4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鷺、天鵝、紅嘴鷗等12種珍稀鳥類。
黑河水來了,居延海回來了,生態好了,離開的牧民們也都回來了。“我們家開起了蒙古包做牧家樂,一年下來旅游增收6萬多元。”49歲的蘇泊淖爾蘇木策克嘎查牧民謝寶柱掩不住喜悅。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0日 15 版)